站内搜索
关注我们
预约挂号
医院公众号
温馨提示:我院未授权任何网站进行预约挂号,扫码以我院官网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领导信息
医院环境
设施设备
医院文化
发展历程
院训
院徽
宣传片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院内新闻
信息公开
院务公开
招标采购
招聘专栏
预/决算公开
价格公示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科室导航
科室导航
门诊科室
知名专家门诊
普通精神科门诊
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
睡眠心理门诊
老年精神科门诊
内科门诊
便民门诊
临床科室
普通精神科 ( 精神一科 精神二科 精神三科 )
老年精神医学中心 ( 老年精神一科 老年精神二科(综合科) 老年精神三科(精神四科) )
睡眠心理科
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 ( 青少年儿童心理一科 青少年儿童心理二科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医技科室
门诊部
医技科
精神康复科
行政科室
党办
行政办公室
纪检监察室
人事科
规划财务科
医务科
院内感染管理科
护理部
科教科
医保办
后勤保障科
保卫科
营养膳食科
内设机构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心
伦理委员会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就诊服务
就诊服务
预约挂号
医保政策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住院须知
预约挂号
医院公众号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科普视频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党纪群工
党纪群工
党建工作
纪检工作
团建工作
职工之家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科研教学
科研教学
医校合作
继续教育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站内搜索
关注我们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文化
新闻动态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患者服务
信息公开
健康科普
党纪群工
科研教学
预约挂号
医院公众号
温馨提示:我院未授权任何网站进行预约挂号,扫码以我院官网发布为准
健康科普
首页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别再吼了!心理治疗师教你用“家庭契约”管好孩子手机
时间:2025-06-30 16:22:21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在我的临床工作中,许多中学生家长反馈的核心困扰是:如何有效管理孩子的手机使用,避免因过度使用引发厌学、沉迷游戏、熬夜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我特为家长提供以下手机管理的科学建议。

0b4f3556a7e9f240e1de67fdb9fd7c2.jpg

一、家长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常见误区。

1.暴力没收:易激发逆反心理,严重破坏亲子信任。

2.完全放任:研究显示,缺乏监管下,青少年日均手机使用可超5小时。

3.家长双标:父母自身沉迷手机却要求孩子自律,效果甚微。

二、科学管理指南:用“家庭契约”代替强制管控。

强制没收、断网、责骂,等方式对中学生往往收效甚微甚至破坏信任,激化矛盾。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高涨,渴望被尊重和赋予。“家庭契约” 的精髓在于:变“家长管控”为“亲子协商”,变“外部强制”为“内在承诺”。

通过共同制定规则,让孩子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者和维护者”,显著提升规则执行的内驱力。很多家庭在专业指导下成功运用此方法解决了手机使用问题。

三、创建和执行有效家庭契约的步骤。

第一步:召开正式“家庭会议”—奠定平等沟通基础。

1.选择正确的时机与环境:确保氛围平和,时间充裕。

2.明确会议目标:把“如何平衡手机使用与健康、学习、生活”作为此次家庭会议的唯一目标。

3.轮流发言,倾听为先:充分听取孩子和家长双方的想法与担忧。

4.聚焦问题,而非指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而非指责过去。

第二步:协商起草契约内容—细节决定成败。

契约需具体、明确、可衡量、可执行,避免模糊表述。核心内容包括:

1.使用时长与时段:严格区分学习日与节假日。

2.使用前提及内容:明确必须在“作业完成、家务分担完毕”等条件下使用,可对使用内容(如游戏、社交)进行适当约定。

3.手机存放规则:规定非使用时段手机的存放位置(如客厅固定位置、父母保管等)。

4.奖励与后果:制定清晰、合理的奖励措施(如额外使用时间、小礼物);设定明确、适度的后果(如减少次日使用时间、暂停部分功能);避免极端惩罚:如永久没收、暴力打骂、侮辱人格,这些会破坏契约精神,引发对抗。

7a57fcf847b60257982e77959ad11c6.jpg

第三步:正式签署与仪式感—强化承诺。

  1.书面化:将协商条款清晰工整地写或打印。

  2.共同签名: 孩子和家长均签名或按手印,表示共同认可。

 3.公示:张贴契约于家庭公共区域(如冰箱、书房),作为共同遵守的提醒。

 4.拍照存档:手机里保存电子版或照片,方便随时查阅。

第四步:执行、回顾与调整—契约是动态的。

1.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家长需以身作则遵守家庭规则,执行后果时不带情绪,但务必坚持。

2.定期回顾:每周或每两周召开简短家庭会议(10分钟~15分钟),回顾契约执行情况。

3.聚焦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会议应成为“如何共同解决”的讨论,而非批斗会。

中学生手机管理本质是自律能力培养。发展心理学强调:规则的边界是安全感,适度的自由是成长的礼物。智慧的父母不会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撑伞—当孩子学会在数字浪潮中站稳脚跟,便拥有了终身受益的自控力。

c8b57cacf7500d51c08a91dc3e9375d.jpg

   温馨提示:

建立和执行“家庭契约”需要家长的耐心、技巧和一致性。如果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预约热线:19922250775(微信同号)。




推荐文章
产生考试焦虑症的原因有哪些
2018-03-22 00:00:00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辨别
2018-03-23 00:00:00
减压小技巧:缓解焦虑症
2018-03-23 00:00:00
神经衰弱该如何治疗
2018-03-23 16:30:49
怎样判断神经衰弱 治疗神经衰弱的药膳
2018-03-23 16:31:20
神经衰弱的饮食方法有哪些
2018-03-23 16:31:42
焦虑症自我调节方法有哪些?
2018-06-12 00:00:00
治疗神经衰弱自我锻炼治疗法
2018-06-28 00:00:00
神经衰弱导致失眠怎么办
2018-06-28 00:00:00
神经衰弱的原因
2018-06-28 00:00:00
别再吼了!心理治疗师教你用“家庭契约”管好孩子手机
时间:2025-06-30 16:22:21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在我的临床工作中,许多中学生家长反馈的核心困扰是:如何有效管理孩子的手机使用,避免因过度使用引发厌学、沉迷游戏、熬夜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我特为家长提供以下手机管理的科学建议。

0b4f3556a7e9f240e1de67fdb9fd7c2.jpg

一、家长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常见误区。

1.暴力没收:易激发逆反心理,严重破坏亲子信任。

2.完全放任:研究显示,缺乏监管下,青少年日均手机使用可超5小时。

3.家长双标:父母自身沉迷手机却要求孩子自律,效果甚微。

二、科学管理指南:用“家庭契约”代替强制管控。

强制没收、断网、责骂,等方式对中学生往往收效甚微甚至破坏信任,激化矛盾。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高涨,渴望被尊重和赋予。“家庭契约” 的精髓在于:变“家长管控”为“亲子协商”,变“外部强制”为“内在承诺”。

通过共同制定规则,让孩子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者和维护者”,显著提升规则执行的内驱力。很多家庭在专业指导下成功运用此方法解决了手机使用问题。

三、创建和执行有效家庭契约的步骤。

第一步:召开正式“家庭会议”—奠定平等沟通基础。

1.选择正确的时机与环境:确保氛围平和,时间充裕。

2.明确会议目标:把“如何平衡手机使用与健康、学习、生活”作为此次家庭会议的唯一目标。

3.轮流发言,倾听为先:充分听取孩子和家长双方的想法与担忧。

4.聚焦问题,而非指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而非指责过去。

第二步:协商起草契约内容—细节决定成败。

契约需具体、明确、可衡量、可执行,避免模糊表述。核心内容包括:

1.使用时长与时段:严格区分学习日与节假日。

2.使用前提及内容:明确必须在“作业完成、家务分担完毕”等条件下使用,可对使用内容(如游戏、社交)进行适当约定。

3.手机存放规则:规定非使用时段手机的存放位置(如客厅固定位置、父母保管等)。

4.奖励与后果:制定清晰、合理的奖励措施(如额外使用时间、小礼物);设定明确、适度的后果(如减少次日使用时间、暂停部分功能);避免极端惩罚:如永久没收、暴力打骂、侮辱人格,这些会破坏契约精神,引发对抗。

7a57fcf847b60257982e77959ad11c6.jpg

第三步:正式签署与仪式感—强化承诺。

  1.书面化:将协商条款清晰工整地写或打印。

  2.共同签名: 孩子和家长均签名或按手印,表示共同认可。

 3.公示:张贴契约于家庭公共区域(如冰箱、书房),作为共同遵守的提醒。

 4.拍照存档:手机里保存电子版或照片,方便随时查阅。

第四步:执行、回顾与调整—契约是动态的。

1.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家长需以身作则遵守家庭规则,执行后果时不带情绪,但务必坚持。

2.定期回顾:每周或每两周召开简短家庭会议(10分钟~15分钟),回顾契约执行情况。

3.聚焦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会议应成为“如何共同解决”的讨论,而非批斗会。

中学生手机管理本质是自律能力培养。发展心理学强调:规则的边界是安全感,适度的自由是成长的礼物。智慧的父母不会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撑伞—当孩子学会在数字浪潮中站稳脚跟,便拥有了终身受益的自控力。

c8b57cacf7500d51c08a91dc3e9375d.jpg

   温馨提示:

建立和执行“家庭契约”需要家长的耐心、技巧和一致性。如果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预约热线:19922250775(微信同号)。




Copyright © 2024 - 2026 CQSJSBY.ALL
版权所有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邮编:400038
渝ICP备17016985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1935号
Copyright© 2024 - 2026CQSJSBY.ALL
版权所有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邮编:400038 渝ICP备17016985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19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