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注我们
预约挂号
医院公众号
温馨提示:我院未授权任何网站进行预约挂号,扫码以我院官网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领导信息
医院环境
设施设备
医院文化
发展历程
院训
院徽
宣传片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院内新闻
信息公开
院务公开
招标采购
招聘专栏
预/决算公开
价格公示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科室导航
科室导航
门诊科室
知名专家门诊
普通精神科门诊
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
睡眠心理门诊
老年精神科门诊
内科门诊
便民门诊
临床科室
普通精神科 ( 精神一科 精神二科 精神三科 )
老年精神医学中心 ( 老年精神一科 老年精神二科(综合科) 老年精神三科(精神四科) )
睡眠心理科
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 ( 青少年儿童心理一科 青少年儿童心理二科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医技科室
门诊部
医技科
精神康复科
行政科室
党办
行政办公室
纪检监察室
人事科
规划财务科
医务科
院内感染管理科
护理部
科教科
医保办
后勤保障科
保卫科
营养膳食科
内设机构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心
伦理委员会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就诊服务
就诊服务
预约挂号
医保政策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住院须知
预约挂号
医院公众号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科普视频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党团群工
党团群工
党风廉政
团建工作
职工之家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科研教学
科研教学
医校合作
继续教育
预约挂号
门诊安排
就医流程
医保政策
站内搜索
关注我们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文化
新闻动态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患者服务
信息公开
健康科普
党风廉政
科研教学
预约挂号
医院公众号
温馨提示:我院未授权任何网站进行预约挂号,扫码以我院官网发布为准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院内新闻
王丽娜:在模糊的世界里点亮希望之光
时间:2025-07-22 15:45:42

在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精神三科,总能看到一个步履从容而坚定的护士身影。她就是王丽娜,一位用坚韧和爱心在视力障碍的阴影下,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一片晴空的“光明使者”。然而,这份从容背后,是她与命运的漫长角力。

c477981ffea436fb160102592869734.png

突来的变故,难折勇毅的灵魂

2008年,风华正茂的王丽娜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一场突如其来的角膜疾病,让她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手术带来了希望,却也宣告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她的视力无法完全恢复。几年后,角膜并发症再次袭来,视力急剧下降,她被评定为视力残疾。面对清晰的视界逐渐模糊、色彩日益黯淡,年轻的王丽娜一度被绝望吞噬,未来的道路仿佛蒙上了厚厚的阴霾,生活失去了方向。

就在这至暗时刻,一个名字照亮了她的内心——张海迪。她决心像张海迪一样,在困境中奋起,用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来书写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视力障碍带来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能重返护理岗位,王丽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辨认药品标签、观察患者细微的病情变化、精准地执行静脉穿刺……这些对普通护士而言驾轻就熟的操作,对她来说都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和专注,她在模拟道具上练习了上百次,手指被针头扎得布满了小孔,可她只是简单地消毒后继续练习。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她休息一下,她却笑着说:“多练一次,以后给病人扎针时就能少让他们受点罪。”经过严格的考核,她终于如愿以偿回到自己热爱的护理岗位。

作为精神科的护士,王丽娜的服务对象都是精神障碍患者。这些患者或因疾病、或因先天缺陷、或因家庭变故,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专业细致的护理。王丽娜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视力受限,却让她对声音、触觉和情感更加敏感。她能通过患者微弱的呻吟或表达判断不适,能通过指尖的轻抚传递安抚的力量。她会用充满温度的声音给患者鼓励,会耐心地引导肢体受限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让她欣喜不已。她视这些患者如亲人,患者们也亲切地唤她“娜姐”或“王妈妈”。

2.jpg

触摸的温度,唤醒沉寂的心灵

病房里有一位长期卧床、沉默寡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老李。他拒绝交流,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麻木。王丽娜在为他进行常规护理时,敏锐地感觉到他背部肌肉的异常紧绷和皮肤温度的细微变化。凭借多年经验,她判断可能存在早期褥疮风险。她立即向上级汇报,并坚持每天数次为老李进行细致的翻身、按摩和皮肤护理。每一次触碰,她都格外轻柔,同时在他耳边低语鼓励。起初老李毫无反应,但王丽娜日复一日不曾间断。终于有一天,当王丽娜再次为他按摩时,老李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了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回应。这个细微的信号,在王丽娜听来如同天籁,她知道,自己的“触摸”正在一点点融化患者冰封的心墙。

3.jpg

声音的桥梁,跨越表达的鸿沟

新入院的小张患有严重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伴有强烈的自闭症状,对任何接近都充满恐惧和抗拒,完全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常规的沟通方式在她身上失效。王丽娜没有气馁。她尝试在距离小张稍远的安全位置,用极其温和、稳定、富有节奏感的语调,像讲故事一样轻声描述周围的环境、天气,或者简单介绍自己。她不期待回应,只是持续地输出一种安全、平静的声音信号。同时,她通过小张细微的呼吸变化、肢体轻微的移动来判断其情绪状态。经过数周不懈的努力,小张紧绷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丝放松,眼神也不再总是充满惊恐。当王丽娜再次尝试靠近,用她标志性的温暖声音询问时,小张虽然依旧沉默,却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这无声的肯定,是王丽娜用“声音”为患者架起的第一座沟通桥梁。

4.jpg

 

暗夜的守护,化解突发的风暴

一个深夜,病房里一位躁狂发作期的患者突然情绪失控,行为激烈,场面一度十分紧张。当班护士尝试安抚未果,王丽娜闻讯赶来。她没有贸然上前,而是凭借对病房布局的烂熟于心迅速移动到相对安全的有利位置,先用清晰、冷静但极具安抚力的声音,一遍遍呼唤患者的名字,引导其注意力,同时指导其他护士做好防护和干预准备。在患者一次猛烈冲击的间隙,王丽娜准确地捕捉到他短暂的疲惫停顿,果断指挥同事抓住时机,成功实施了保护性约束。整个过程中,王丽娜的声音始终是混乱中稳定的锚点。事后,她不顾自己的疲惫,坚持守在患者床边,轻声解释、安抚,直至患者情绪完全平复。这一夜的惊心动魄,王丽娜用她超越视力的专业判断和临危不乱的定力,守护了患者和同事的安全。

在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这个特殊的民政服务窗口,王丽娜就像一盏灯,虽然自身承受着光明的缺失,却用专业、爱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为那些更需要关爱的精神障碍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的自强之歌。她的故事,是“小故事”折射“大民生”的生动注脚,是民政人默默奉献、温暖人心的真实写照。


推荐文章
我院分管院长出席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精神药理学组学术交流会
2021-05-22 14:24:00
我院召开院中层干部选拔聘任工作民主测评会
2017-03-01 00:00:00
我院吹响“作风建设年”号角:多措并举,提精神转作风推发展
2017-03-02 00:00:00
我院认真开展“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月”活动,安全工作再上台阶
2017-06-23 00:00:00
我院党支部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2017-07-01 00:00:00
张维伦副局长带队赴我院进行年度工作现场考评及新春慰问
2018-01-23 00:00:00
思想引领共话发展梦想 ——我院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持续引向深入
2018-01-31 00:00:00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代表到我院调研
2018-02-05 10:26:34
胡晓林院长在红槽房社区参加人大代表述职报告会
2018-02-07 00:00:00
我院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
2018-03-14 00:00:00
王丽娜:在模糊的世界里点亮希望之光
时间:2025-07-22 15:45:42

在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精神三科,总能看到一个步履从容而坚定的护士身影。她就是王丽娜,一位用坚韧和爱心在视力障碍的阴影下,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一片晴空的“光明使者”。然而,这份从容背后,是她与命运的漫长角力。

c477981ffea436fb160102592869734.png

突来的变故,难折勇毅的灵魂

2008年,风华正茂的王丽娜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一场突如其来的角膜疾病,让她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手术带来了希望,却也宣告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她的视力无法完全恢复。几年后,角膜并发症再次袭来,视力急剧下降,她被评定为视力残疾。面对清晰的视界逐渐模糊、色彩日益黯淡,年轻的王丽娜一度被绝望吞噬,未来的道路仿佛蒙上了厚厚的阴霾,生活失去了方向。

就在这至暗时刻,一个名字照亮了她的内心——张海迪。她决心像张海迪一样,在困境中奋起,用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来书写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视力障碍带来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能重返护理岗位,王丽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辨认药品标签、观察患者细微的病情变化、精准地执行静脉穿刺……这些对普通护士而言驾轻就熟的操作,对她来说都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和专注,她在模拟道具上练习了上百次,手指被针头扎得布满了小孔,可她只是简单地消毒后继续练习。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她休息一下,她却笑着说:“多练一次,以后给病人扎针时就能少让他们受点罪。”经过严格的考核,她终于如愿以偿回到自己热爱的护理岗位。

作为精神科的护士,王丽娜的服务对象都是精神障碍患者。这些患者或因疾病、或因先天缺陷、或因家庭变故,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专业细致的护理。王丽娜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视力受限,却让她对声音、触觉和情感更加敏感。她能通过患者微弱的呻吟或表达判断不适,能通过指尖的轻抚传递安抚的力量。她会用充满温度的声音给患者鼓励,会耐心地引导肢体受限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让她欣喜不已。她视这些患者如亲人,患者们也亲切地唤她“娜姐”或“王妈妈”。

2.jpg

触摸的温度,唤醒沉寂的心灵

病房里有一位长期卧床、沉默寡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老李。他拒绝交流,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麻木。王丽娜在为他进行常规护理时,敏锐地感觉到他背部肌肉的异常紧绷和皮肤温度的细微变化。凭借多年经验,她判断可能存在早期褥疮风险。她立即向上级汇报,并坚持每天数次为老李进行细致的翻身、按摩和皮肤护理。每一次触碰,她都格外轻柔,同时在他耳边低语鼓励。起初老李毫无反应,但王丽娜日复一日不曾间断。终于有一天,当王丽娜再次为他按摩时,老李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了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回应。这个细微的信号,在王丽娜听来如同天籁,她知道,自己的“触摸”正在一点点融化患者冰封的心墙。

3.jpg

声音的桥梁,跨越表达的鸿沟

新入院的小张患有严重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伴有强烈的自闭症状,对任何接近都充满恐惧和抗拒,完全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常规的沟通方式在她身上失效。王丽娜没有气馁。她尝试在距离小张稍远的安全位置,用极其温和、稳定、富有节奏感的语调,像讲故事一样轻声描述周围的环境、天气,或者简单介绍自己。她不期待回应,只是持续地输出一种安全、平静的声音信号。同时,她通过小张细微的呼吸变化、肢体轻微的移动来判断其情绪状态。经过数周不懈的努力,小张紧绷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丝放松,眼神也不再总是充满惊恐。当王丽娜再次尝试靠近,用她标志性的温暖声音询问时,小张虽然依旧沉默,却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这无声的肯定,是王丽娜用“声音”为患者架起的第一座沟通桥梁。

4.jpg

 

暗夜的守护,化解突发的风暴

一个深夜,病房里一位躁狂发作期的患者突然情绪失控,行为激烈,场面一度十分紧张。当班护士尝试安抚未果,王丽娜闻讯赶来。她没有贸然上前,而是凭借对病房布局的烂熟于心迅速移动到相对安全的有利位置,先用清晰、冷静但极具安抚力的声音,一遍遍呼唤患者的名字,引导其注意力,同时指导其他护士做好防护和干预准备。在患者一次猛烈冲击的间隙,王丽娜准确地捕捉到他短暂的疲惫停顿,果断指挥同事抓住时机,成功实施了保护性约束。整个过程中,王丽娜的声音始终是混乱中稳定的锚点。事后,她不顾自己的疲惫,坚持守在患者床边,轻声解释、安抚,直至患者情绪完全平复。这一夜的惊心动魄,王丽娜用她超越视力的专业判断和临危不乱的定力,守护了患者和同事的安全。

在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这个特殊的民政服务窗口,王丽娜就像一盏灯,虽然自身承受着光明的缺失,却用专业、爱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为那些更需要关爱的精神障碍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的自强之歌。她的故事,是“小故事”折射“大民生”的生动注脚,是民政人默默奉献、温暖人心的真实写照。


Copyright © 2024 - 2026 CQSJSBY.ALL
版权所有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邮编:400038
渝ICP备17016985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1935号
Copyright© 2024 - 2026CQSJSBY.ALL
版权所有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邮编:400038 渝ICP备17016985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19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