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被“我不行”“我做不到”这种声音困扰。长期的自我否定,就像一层厚厚的灰尘,掩盖了人本来的光芒。那这种“自我否定”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邀请到青少年儿童心理一科心理治疗师喻问清来解读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与实践方法。
实践一:认知觉察训练
喻问清指出,自我否定源于“自动化思维”,它像后台程序一样自动运行,很难察觉。要打破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情绪记录法”。准备个小本子,当心里冒出“我好笨”“又搞砸了”这类念头时,立刻记录3个关键信息:
1.当下在什么场景?比如开会发言、完成工作、社交互动。
2.此时的主要情绪是什么?如焦虑、沮丧、羞耻。
3.这个念头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比如“我能力不行”“我不被喜欢”。
坚持记录一周,你会清晰地发现,自我否定往往是“以偏概全”或“灾难化想象”的认知扭曲。
实践二:认知重构技术
这些“负面声音”通常是童年规训、社会期待内化的结果。但它的批评常常是非理性的,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反驳练习”来应对。
1.找证据:强迫自己列出至少3个能证明你“会表达”的事实。比如“朋友曾说过和我聊天很舒服,我讲故事挺生动的”。
2.换视角:把“搞砸=能力不行”这种绝对化的想法,换成更客观、积极的视角,比如“这次忘词了,正好提醒我下次要多练习临场应变”。
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让理性的评价逐渐盖过非理性的自我否定。
实践三:自我效能感积累
积累“自我效能感”,它直接决定了自信水平。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微小成功清单”。每天刻意记录下3件“我做到了”的小事,比如“今天比闹钟早起10分钟”。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记录21天以上,大脑会更敏锐地捕捉到自身的优势,逐渐形成“我有能力应对挑战”的核心信念。
实践四:身份认同重塑
有些人即使取得了成绩,也总觉得自己是“运气好”“冒充的”,担心被揭穿。这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根源在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破解它,可以用“证据收集法”来锚定真实的自我价值。每当这种念头冒出来,就立刻拿出纸笔,列出至少5条“我值得”的具体证据。
1.专业能力:比如“我独立负责过XX项目”。
2.他人认可:比如“朋友说过我做事很细心”。
3.成长轨迹:比如“我已经克服了当众讲话会手抖的问题”。
这都是积极心理学中“自我肯定”的实践,用事实锚定真实价值,让“我配得上”的身份认同替代“冒充者”的虚幻焦虑。
实践五: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总忍不住和别人比较。社会心理学有个“社会比较理论”,总是和更优秀的人比容易自卑,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又容易自满。而健康的比较,应该是“自我参照比较”,只和“过去的自己”比。
把注意力聚焦在自身的进步上,只关注现在的我和曾经的我相比,哪些在慢慢变好。这能激活大脑的“成长型思维”,维持“我在持续变好”的笃定感,而不是和他人的胜负。
自信不是“感觉良好”的假象,而是认知理性化、自我效能感强化和身份认同清晰化的综合结果。这五个实践练习,本质上都是在重塑大脑的神经连接。改变需要时间和坚持,但只要开始行动,那个被自我否定尘封的自信灵魂,一定会一点点挣脱枷锁,重新闪耀。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被“我不行”“我做不到”这种声音困扰。长期的自我否定,就像一层厚厚的灰尘,掩盖了人本来的光芒。那这种“自我否定”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邀请到青少年儿童心理一科心理治疗师喻问清来解读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与实践方法。
实践一:认知觉察训练
喻问清指出,自我否定源于“自动化思维”,它像后台程序一样自动运行,很难察觉。要打破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情绪记录法”。准备个小本子,当心里冒出“我好笨”“又搞砸了”这类念头时,立刻记录3个关键信息:
1.当下在什么场景?比如开会发言、完成工作、社交互动。
2.此时的主要情绪是什么?如焦虑、沮丧、羞耻。
3.这个念头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比如“我能力不行”“我不被喜欢”。
坚持记录一周,你会清晰地发现,自我否定往往是“以偏概全”或“灾难化想象”的认知扭曲。
实践二:认知重构技术
这些“负面声音”通常是童年规训、社会期待内化的结果。但它的批评常常是非理性的,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反驳练习”来应对。
1.找证据:强迫自己列出至少3个能证明你“会表达”的事实。比如“朋友曾说过和我聊天很舒服,我讲故事挺生动的”。
2.换视角:把“搞砸=能力不行”这种绝对化的想法,换成更客观、积极的视角,比如“这次忘词了,正好提醒我下次要多练习临场应变”。
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让理性的评价逐渐盖过非理性的自我否定。
实践三:自我效能感积累
积累“自我效能感”,它直接决定了自信水平。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微小成功清单”。每天刻意记录下3件“我做到了”的小事,比如“今天比闹钟早起10分钟”。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记录21天以上,大脑会更敏锐地捕捉到自身的优势,逐渐形成“我有能力应对挑战”的核心信念。
实践四:身份认同重塑
有些人即使取得了成绩,也总觉得自己是“运气好”“冒充的”,担心被揭穿。这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根源在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破解它,可以用“证据收集法”来锚定真实的自我价值。每当这种念头冒出来,就立刻拿出纸笔,列出至少5条“我值得”的具体证据。
1.专业能力:比如“我独立负责过XX项目”。
2.他人认可:比如“朋友说过我做事很细心”。
3.成长轨迹:比如“我已经克服了当众讲话会手抖的问题”。
这都是积极心理学中“自我肯定”的实践,用事实锚定真实价值,让“我配得上”的身份认同替代“冒充者”的虚幻焦虑。
实践五: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总忍不住和别人比较。社会心理学有个“社会比较理论”,总是和更优秀的人比容易自卑,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又容易自满。而健康的比较,应该是“自我参照比较”,只和“过去的自己”比。
把注意力聚焦在自身的进步上,只关注现在的我和曾经的我相比,哪些在慢慢变好。这能激活大脑的“成长型思维”,维持“我在持续变好”的笃定感,而不是和他人的胜负。
自信不是“感觉良好”的假象,而是认知理性化、自我效能感强化和身份认同清晰化的综合结果。这五个实践练习,本质上都是在重塑大脑的神经连接。改变需要时间和坚持,但只要开始行动,那个被自我否定尘封的自信灵魂,一定会一点点挣脱枷锁,重新闪耀。